一、力与物体的平衡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,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(产生加速度)的原因,力是矢量。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,要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,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,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。在地球表面附近,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。重力的大小在地球表面为G=mg,离地面高h处为G/=mg/,其中g/=(R/(R+h))^2g。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,不一定指向地心,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。
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,产生条件为直接接触且有弹性形变。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,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,在两个曲面接触(相当于点接触)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。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,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,轻杆既可产生压力,又可产生拉力,且方向不一定沿杆。弹力的大小一般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,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,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求解,即在弹性限度内,F=kx,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,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,单位是N/m。
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、接触面不光滑、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(滑动摩擦力)或相对运动的趋势(静摩擦力)。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,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,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。
二、运动的描述 物体模型用质点时可忽略形状和大小,地球公转可当作质点,地球自转要考虑大小。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位移准确描述,运动快慢用s比t,加速度用δv与t比。运用一般公式法求平均速度,中间时刻速度法、初速度零比例法,再加上几何图像法,都是求解运动的好方法。自由落体初速为零,加速度为g,竖直上抛要知道初速,上升最高时心中有数,飞行时间上下回,整个过程匀减速。中心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,求加速度可用δs等于at^2。速度决定物体的运动,速度和加速度方向同向时加速,反向时减速,垂直拐弯时要注意。
三、高中物理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高中物理学科本身较难,相比初中物理,知识点更多,电学以及力学等知识更为深奥难懂。很多时候,除了掌握好基础知识,逻辑思维也十分重要。在高中物理试卷上,约 80%的分数属于基础题型,只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,仍有很大可能拿到高分。很多同学物理成绩不理想、题目不会做,本质原因往往是逻辑不清晰。物理这门学科重点考察逻辑性,所以弄清楚原理是关键突破口。物理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广泛,纵然千变万化,本质上是从客观物质世界提取物理概念,给出定义与定律,再通过逻辑和数学工具进行推导得出探究结论。
四、物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高中物理更加讲究学习方法和技巧,每个重要知识点下面伴随的类型题一般在 5 个以上,并且每个类型题虽然考点相同,但是已知条件的些许区别会影响做题的直接判断,所以必须先会识别类型题和基础做题方法,这才是开启高中物理学习的第一步。物理作为高中知识点衔接连贯性最强的一个科目,千万不要有这章没学会下章重新开始的侥幸心理,因为这样只会把问题越压越多,本周不会的问题必须当周解决,否则连贯性太强,会导致后续学习更加吃力。
五、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 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,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。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,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。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,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。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,但也可能相同。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。忽视位移的矢量性,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。物体做直线运动时,位移也具有相对性。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,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,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,使之增大一点。使用计时器打点时,应先接通电源,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,再释放纸带。
六、期末冲刺要点 高中物理试卷中大部分为基础题型,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取得高分至关重要。物理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清晰的逻辑,要从客观世界提取物理概念,明确定义与定律,通过逻辑和数学推导得出结论。同时,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广泛联系,掌握好学习方法,及时解决当周的问题,避免问题积累。期末冲刺阶段,要对重点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,查缺补漏,提升解题能力。